本站公告
《华文文学》入选CSSCI来?..  
《华文文学》稿约(2018)  
  最新动态  
第二届中国文化(澳门)论..  
2019年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  
《华文文学》2019年第3期?..  
《华文文学》2019年第1期?..  
《华文文学》2018年第6期?..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  
  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HyperLink - HyperLink  
梁志英:骆家辉是美国造的“全新的华人形象”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黄美萍   浏览数:557   更新时间: 2011/11/18 2:21:30
 

    梁志英 (Russell C. Leong)是华裔美国诗人和小说家,亚裔美国研究重要杂志《亚美文学》主编以及
加州大学洛杉
矶分校英文系教授。他的短篇小说集《凤眼和其它故事》被《洛杉矶时报》选为最佳小说
之一,曾获美国图书奖,并被
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 92023日,梁志英先生访问汕头大学。21日,
在由汕大文学院主办、《华文文学》编辑部
承办的演讲会上,梁志英做了《从内部书写西方:关于美国
华裔文学》的英文讲座。以下是问答环节中关于“离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研讨记录。

    问:您发表的那些写中国的小说,是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故事?如何既做到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
又能在行文
中保留中国文化传统呢?

    梁志英(下面简称“梁”):这是一个关于“文化回家”的问题。其实,从“本土文化”跨度到“异
质文化”,作为
作家自身来说,在文化认同上,是很难再回到原来的本土文化上去的,最起码,是不可
能做到完全回归。这是文化的一
个“走出去,走不回来”的现象。作家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历程,
有着一种全新的经历,他不可能再用全部的视
角去反应和书写一切关于原宗主国的东西,他必然要去抒
他当下的生活环境和人生体验。如谭恩美的创作,一直被认为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人性的代
表,可是,殊不知
谭恩美她是自诩为美国作家的。再如哈金的很多反应美国生活的作品。其实,这些作
品就关乎到作者代言人身份的合法
性问题。假如说,他们是代表中国人,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代言
人,那么,这个身份是谁赋予作者的?还是作者自
己的文化情感认同?最终,关于新移民小人物的角色
困境,
还是涉及到“忠于自己”的问题。

    问:很多人说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常有东方情结,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是想象虚构出来的中国。这些问
题在从中国去
到美国的华裔作家和在美国本地的亚裔作家之间,有什么区别?

    梁:这确实是个怪异而矛盾的问题。在美国来说,很多从中国去美国的华裔作家,如果他们书写中国,
则会被潜意
识地认为他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书写就是东方情结的映照。而那些出生在
美国本地的华裔作家,他们
书写中国,则会被认为是通过想象的体验,他们的笔下是一个创造出来的想
象中国,缺乏真实感。如何看待作家们的作
品,这就关乎到对作家本身身份认同的问题,它会影响甚至
决定作家的作品被接受的情况。例如,假如你是美国人,你说汉语还不错,人家会认为你很厉害,但如
果你本身的母语
是汉语,别人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你本应该可以讲得更好的,在这两者之间,评判的标
准是不一样的。

    问:以前在美国,美国本土文化是主流文化,而来自非洲、亚洲、欧洲等作家的创作的作品属于边缘
文化,非主流
文化,作家们会被称为非裔或者亚裔-美国作家、中国-美国作家之类的,在美国作家之前会
加上原宗主国加以界定,而
现在像许多移民作家的作品已经进入美国的主流文化,那么,对于文化的认同,
身份的认同,是否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变呢?
或者说,如何去重新界定?

    梁:这个例子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举个例子,今天美国的驻华大使,华人骆家辉,他是扛着代表美国
驻华大使的大
包来到中国的,他代表的不再是中国人的形象,而是美国人的形象、美国的文化。虽然,
他长着一副中国人的身躯,然
而,他的文化代表的是美国人,关于他的identity(身份)的认同是美国的,
而假如要说他是中国人,那不过是一种情
感上的认同。他给人的是一个全新的华人形象,他让人看到
是全新的中国人的形象,可以说,这是美国人为中国人在
世界人面前建立全新的中国人形象的一大贡献。
总之,关于
文化的认同问题,身份的界定还要考虑个人的情感认同。关于身份的认同,其实本身是对一
种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一
个国家形式、一个国籍的认同。

    问:作为诗人,您认为诗歌的功能或影响有什么特别的吗?假如诗歌有政治功能,那是否就是柏拉图
把诗人驱逐出
理想国的真正原因呢?

    梁:诗歌是很短,很清楚,比喻性很强,很容易记下来,背下来,可以传播给大家。诗歌当然很重要,
很多时候某些
诗人的某些作品会触及到政治问题,他们可以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像很多监狱
的铁屋内,也都刻着许多无名
者的诗。可以说,诗歌在与传播政治、反应政治情感方面,还是有很重要
的作用的。

    问:作为现在的华裔作家,是否会觉得自己肩上担负着什么共同责任?对于作品来讲,您是如何选择
表现的技巧的?
在写作选材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点呢?

    梁:当然,对于作为华裔作家,身份的认同上多多少少都会让作家们觉得自己身上肩负着书写的重任。
关于写作的
选材,我多偏向于关注无名者和边缘人,因为我觉得这些人也应该有一个表达他们自己的平
台,他们的声音应该更多地
得到关注。我自己也更愿意作为这些无名者和边缘人的倾听者,去倾听他们
的声音和感受他们的心境。为什么很多人都
纠结“身份”和“国籍”这个东西,其实,这还体现了一个
“身份认同的焦虑”的问题。因为对于文化的归属上有焦虑,才会那么在乎这个称呼上的区别。

    问:很多人从华文文学或者华裔文学中读出了“乡愁”,我想问,这些写作的人真的有这么多的“乡
愁”吗?真的有
这么想念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吗?“中国”在华裔眼里真的有这么好吗?

    梁:“乡愁”应该是对往昔、对过去、对故土的怀念。对我来讲,我是在美国出生的第三代华裔,我
并没有对中国
或者对中国文化的“乡愁”。可能那些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作家会有很浓的“乡愁情结”。
我所认为的“乡愁”应该是认
同一种国家文化,而不是认同一个国家结构形式。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形式
上的认同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应该是
两码事。

 

      
图片说明:梁志英在汕大学术交流中心(伊人 摄影)。
 

 

 

 
   
粤 ICP 备 05008883 号 @ 2011 汕头大学 |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 | 邮编:515063 技术支持:汕头大学天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