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华文文学》入选CSSCI来?..  
《华文文学》稿约(2018)  
  最新动态  
第二届中国文化(澳门)论..  
2019年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  
《华文文学》2019年第3期?..  
《华文文学》2019年第1期?..  
《华文文学》2018年第6期?..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  
  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HyperLink - HyperLink  
顾彬谈中国古典文学的“忧郁”问题
来源:华文中心   作者:黄美萍   浏览数:860   更新时间: 2011/11/27 18:27:46
 

 

    1111日下午,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在汕大图书馆演讲厅做报告,题目为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忧郁问题——兼谈什么是好的(中国)文学》。该活
动由汕头大学文学院主办、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

顾彬一开场就讲起与汕头的渊源,他早在1998年就曾经访问汕头大学,
他的太太是在汕头出生的,喜欢潮菜。
顾彬指出,中国文化算是一种快乐文
化。不过,楚辞中不少诗歌表示一种悲哀,汉朝的五言诗也是,唐朝的诗词
更是。德语国家的文化比较起来是一个忧郁文化,它代表一种现代性的忧
郁。忧郁
 (melancholy)、悲哀  (sadness)、忧郁症  (depression) 三者都不一样,
可是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忧郁等观点的人经常对概念没有很清楚的了解,随便
把忧郁与悲哀混在一起。他的报告分析了国内外传统的和现代的忧郁等,同
时介绍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中国文学五四运动前基本上没有忧郁的现象。他
说:
中国古代的常用字词无聊(纳兰性德的)等都与之有
关,但不等同。等到五四时期,鲁迅的文字充斥着的
无聊,才可以看成忧
郁。

顾彬说:我与“忧郁”(melancholy)是分不开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我的来源,我的妈妈是维也纳人,如果你们去过维也纳,你们就会知道,
维也纳不光是“死亡”的首都,同时也是“忧郁”的首都。我那里的亲戚
们,从早上都晚上,都在告诉我“活不如死”,我大概从
8岁开始,思考为
什么人能够活到
80岁,为什么不会感谢上帝让他们活这么长时间,过去我关
于忧郁写了很多东西。我想介绍一些新的思考,从中国的问题来看忧郁,是
不容易的。因为这个不仅是理解的问题,也是翻译的问题。

他认为,1989年以后,“忧郁”成为了哲学的重要课题。那么,1989
与“忧郁”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当时的西德的学者、作家都是左派,都受到
苏联和中国的影响,所以,他们要求西德应该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但
是,
1989年,这是民主德国的衰亡,知识分子都开始忧郁,开始思考他们的
过去。今天,什么叫做忧郁?首先,我们应该分清忧郁和忧郁症,忧郁精神
上是好的,而忧郁症是一种病,它需要一个大夫;另外,忧郁和悲伤也不一
样。如果你们学过基督教、神学,你们就会知道到欧洲的中世纪,一个人发
愁,是犯了很大的罪,那是表示他对上帝的创造表示怀疑,因为,那时候人
是不能对上帝的创造表示什么怀疑的,他应该相信上帝的行动和行为。因
此,到文艺复兴之前,没有人敢公开说,我是忧郁的。因为,他会受到神父
们的批判。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想独立思考问题,不会再有听教堂
的代表、神父之类的话,举个例子,上个世纪
50年代还这样,天主教的神父
们是不允许人家自己看圣经,要通过他们来告诉百姓们,告诉人家应该信仰
什么。从马丁路德开始改革,他认为人可以了解圣经里有什么,可以自己跟
上帝交流,人越来越多思考圣经里头的东西,他开始怀疑,因为他不一定真
的看得懂。文艺复兴那时代的人,想要独立,想要没有任何限制,但是,从
神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不承认他的限制,那么他有可能想成为上帝,
但人没有限制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他会感觉到他的无力,那么,他会开始
忧郁,但是,他应该如何面对他的忧郁呢?天主教的神父们都非常非常孤
独,所以,他们很容易忧郁。德国的一个神父写过一本书《忧郁的意义》,
他告诉我们,我们缺少了什么东西?我们缺少的是上帝或者人的爱。

顾彬还说,忧郁不需要什么原因,忧郁是一辈子的,如果忧郁可以离开
你,那不是忧郁,而是悲哀,悲哀需要一个原因。“愁”,如何翻译“愁”
呢?这是一个关于翻译、理解的哲学和文学的问题。忧郁,成为一个文人的
态度,这是文人一辈子的需要的态度,否则他无法成为真正的文人。文艺复
兴以前的忧郁,人不一定要,也怕,也希望可以不要它;但是,文艺复兴以
后,人们会说,“神圣的忧郁,请你来找我,与我一辈子在一起”。如果你
们看过唐朝的诗歌,那么,你们会知道“愁”这个字,到处都找得到,但
是,无论是楚辞还是李白,他们“愁”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了发愁。“悲
秋”,唐朝的哲学家们把人的感情和时间联系起来。李白诗歌中的“愁”,
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的时间,时间过了就不会再来。在
《论语》里头没有“愁”,但是,有“忧”。比如南唐冯延巳的诗歌《鹊踏
枝》,里面充满了“惆怅”、“闲情”、“新愁”等。回忆跟忧郁是分不开
的,“愁”和“时间感”和“死亡”有很密切的关系。从《论语》来看发愁
的问题,那么是谁发愁谁有问题。从孔子来看,人不可能孤独,不可能因为
一个人开始发愁。中国哲学真的没有什么词可以来和“忧郁”比较。比如,
纳兰性德,清朝的王子,是贵族,什么都有,但是,他的诗歌中最多的词是
无聊,是法国人用来形容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我们也可以从《红楼梦》来
看;另外,也可以从元朝、明朝的杂剧、传奇来看,我们都会发现在舞台上
有一些皇帝会为一个女人而哭一个星期或几个月,是极度难过的状态。一直
要到鲁迅的“无聊”,我们才能翻译成为“
melancholy”(忧郁),鲁迅代表
的是一种真正的“
melancholy”(忧郁)。好多评论似乎都把鲁迅与“五四”
运动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个人认为鲁迅不能代表“五四”运动,他对“五
四”运动的态度好像是批评性的。鲁迅先生从日本回来以后,他慢慢开始写
作,他老用“无聊”这个词,这是说明他知道“现代性”给人家带来不一定
幸福,有可能是更大的孤独。孤独让一个人多思考,多面对自己,当一个人
的时候更能够知道空虚。现代性的忧郁,如果是坏的忧郁,那不算;好的忧
郁是不想成为一个限制,最后却注定成为一个限制。

                                              (黄美萍整理)
                                           

 

 
   
粤 ICP 备 05008883 号 @ 2011 汕头大学 |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 | 邮编:515063 技术支持:汕头大学天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