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华文文学》入选CSSCI来?..  
《华文文学》稿约(2018)  
  最新动态  
第二届中国文化(澳门)论..  
2019年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  
《华文文学》2019年第3期?..  
《华文文学》2019年第1期?..  
《华文文学》2018年第6期?..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  
  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HyperLink - HyperLink  
“国家应该是一座普通的房子”——哈金的故事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朱又可   浏览数:3635   更新时间: 2011/12/1 16:54:35
 

作者: 朱又可 2011-11-23 18:27:39
来源: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65111


2011 年11 月4日,大江健三郎与哈金餐叙。大江告诉哈金,有次一位中国女性因
为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文章,被日本右翼分子告上法庭。他亲自出庭替她辩护,一
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被告一方就他俩,但还是赢了官司。 (受访者提供/图)
 

    哈金老家在山东蓬莱,他二爷被日本人杀了。在短篇小说集《好兵》里,他把
二爷写成了一个姓刁的连长。二爷脾气太刚烈,告诉日本人 “我知道八路在哪里,
就不告诉你”,结果被砍了头。其实他也不知道。哈金奶奶说,就是日本人不杀
他,土改时他也跑不掉。
    哈金的父亲年轻时读书伶俐,1945年时参加八路军,后来去了朝鲜战场当通信
兵,二十多岁就是营级干部。后来彭德怀一倒,父亲也一直不顺。父亲4年前去世,
他读过哈金的《等待》,母亲告诉他,父亲说:“还可以”。

    不得不认真起来

    文化大革命学校不上课,当兵是个好出路。16岁可以报名,哈金不到14岁,他
虚报岁数,浑水摸鱼提前当了兵。
    没想到去了边境,在吉林省珲春市,一边是朝鲜,一边是苏联。 退役前一年,
哈金在部队入了党,那年他18岁。当了五年兵要是还没入党,人家会认为你有什么
事。
    1975年2月,哈金离开部队,分到佳木斯铁路分局做电报员。1977年,他考上
了黑龙江大学英文系。这本是他最后一个志愿,但当时整个佳木斯市报考英语的只
有16人——虽然他英语笔试只考了62分。
    同学里有人父母就是英语教授,英语很好,哈金没有多少英语基础,用他的话
说“傻乎乎的”。一进校分成快慢班,哈金被分到最慢的班,外教始终没给慢班上
过小课,感觉上这班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哈金后来在小说中写到对这种歧视的抗议。
    哈金每天听半小时有宣传味儿的英语广播讲座,对英语从来没兴趣,直到大三
时听教授们讲海明威、福克纳。慢班没人管,那时美国文学比较时髦,他便考了山
东大学英美文学的研究生。
    1985年,29岁的哈金拿到硕士文凭,作为山东大学的留校教师,申请到奖学
金,去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读英美文学博士。
    毕业后,哈金在国内写过一些诗,从没发表过。申请奖学金时,他寄了几首译
成英语的诗,附在硕士论文后。爱伦·格鲁斯曼教授是诗人,他觉得哈金的诗有一
种独特的节奏。中国大学录取学生诗歌没有一点用处;美国大学接受申请时,一个
教授坚持就会通过。
    刚到美国,奖学金不够,哈金在医院当清洁工、在工厂值夜班;他太太一开始
不会说英语,干过很多杂活。孩子还在国内,他们得挣足三千块美金才能给孩子申
请签证。
    哈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学教诗歌写作。1990年哈金出了一本诗集,因
为他的博士导师弗兰克·比达特支持,他顺利地得到这个岗位。
    哈金跟比达特一起工作约五年,每周见一次面,谈哈金的诗。比达特特别喜欢
读手稿,早年跟罗伯特·洛威尔来往甚密,洛威尔的最后两本诗集是比达特编辑的。
新英格兰诗人中流传着一句话:“如果比达特说你的诗稿完成了,那就完成了。”
    哈金说他早年从来没做过文学梦。后来被爱默里大学聘用教诗歌写作,才不得
不认真起来。

    《等待》:一部“问题”作品
 
    《等待》是哈金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奖的小说,从那时到现
在,在美国陆续重印了十几版,发行量累计50万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等
待》简体中文版,哈金从中国只得到1000美元稿酬,分给两个中介人和出版社
后,拿到480美元。最初是十月出版社联系出版《等待》中文版,这时有人在《中
华读书报》把这本书批得一塌糊涂,说哈金获奖不认东北的爹娘,认定这书是
“反华”作品,把出版社吓住了。过了一段时间,湖南的出版社又买去了。
     哈金酝酿《等待》,最早开始于1982年秋,他第一次去山东岳父母家时。岳
父母工作的军队医院有位老师,为了跟原配离婚,等了18年。哈金远远看过他,
很高很白净,戴着眼镜。在小说中,他把故事发生的地方挪到东北。
    主人公孔林根据规定需要分居18年才能跟原配离婚,也是根据规定,他和婚
外恋对象不能走出部队医院的院墙,后来墙没有了,他们觉得墙还在那里。哈金
知道很多人有心理创伤,处在压抑、扭曲的状态。
    写作过程中,哈金一度觉得没有意义,他担心普通英语读者无法共鸣,就停
了下来。一天,他读到一个访谈,一个美国女人的丈夫是海军军官,他们的婚姻
出了毛病,丈夫对她非常冷淡。心理医生问她,你觉得他是不是有外遇?她说,
他有外遇还好了,证明他还能爱一个女人。哈金突然间想通了,又继续写起来:
美国人也有没法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情形。在中国,这不是心理造成的,是大的社
会环境造成的;但美国人也可能面对外在强迫,只是形式不同。
    孔林的原配淑玉是小脚,有人说这是故意揭中国人的丑。哈金说他伯母、他
太太的姨妈都是小脚,他很多朋友的母亲也是小脚。小说中的孔林比哈金长一辈,
脚裹了又放是放不开的。中国法律早就不允许了,但是老百姓,特别是中国偏远
落后地区,谁管你呢?
    《等待》出版后,香港导演陈可辛购买了改编电影的版权,但过了11年还是
没拍出来。

    没当上北大教师

    哈金的第一部小说其实是《疯狂》。和书中一样,真有这么一个老师得了脑血
栓,哈金在医院里照顾过他两个下午,老觉得这个人心灵的密室被砸碎了,不知道
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哈金老想写这个事情,1988年就动笔了,但是写不好。直
到短篇小说集《新郎》出版。
    和谭恩美、汤婷婷等美国出生、以英语为母语的华人作家不同,哈金属于外来
者,题材往往基于两个社会、两种语言之间。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往往不会写大
陆和美国外的中国人。
     《自由生活》2007年出英文版,2008年出中文繁体版。这是哈金第一次将笔触
转向美国,写大陆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也是他迄今最长的小说。 故事起源于哈金的
一个朋友。一个叫弗兰克的香港人在波士顿开饭馆,这个朋友在那里吃饭,弗兰克
问他是干什么的,朋友说是诗人,弗兰克说自己也写诗,给他一本自己印的诗集。
朋友看不懂中文,给哈金看,是旧体诗。哈金受到触动,决心写移民生活。
    小说中有些细节是哈金自己的经历。但大的框架不是他自己,他比小说主人公武
男要幸运多了。哈金做的其实是小说中那个诗人的工作,在艾默里大学教诗歌。
    《自由生活》写了四年半。白人读者居多。哈金笑着说,有一位台湾的读者说,
这个书他600字就可以写出来。但常常也有白人女读者告诉哈金,这是她们最喜欢的
小说。
    哈金已经成为美国公民十多年了,2004年他曾申请北京大学英文系一个教美国诗
歌的职位,但没有得到回复。
     在美国生活26年之后,他感到国家应该是一座普通的房子,让大家觉得安全,
哪块该修、哪块该重建都应该可以。

 
   
粤 ICP 备 05008883 号 @ 2011 汕头大学 |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 | 邮编:515063 技术支持:汕头大学天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