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华文文学》入选CSSCI来?..  
《华文文学》稿约(2018)  
  最新动态  
第二届中国文化(澳门)论..  
2019年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  
《华文文学》2019年第3期?..  
《华文文学》2019年第1期?..  
《华文文学》2018年第6期?..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  
  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HyperLink - HyperLink  
赵宪章教授论“文学与图像”
来源:   作者:   浏览数:1058   更新时间: 2012/4/11 16:05:21
 

 


       2011
1226
晚上,南京大学中文系赵宪章教授应汕头大学文学院邀
请,在学术交流服务中心三号会议室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文学与图像》
的学术讲座,并详尽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现场提问。

讲座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语-图”关
系史及其问题和思考;语图互仿的顺势和逆势;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语
图批评方法。

赵宪章指出,文学与图像关系密切、源远流长,这方面有着丰厚的学术
积累,是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由于汉字造型和汉语思维的特殊性,这一研
究在中国语境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图像”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传统的“诗
画关系”演变为“文学图像关系”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围绕“语-图”关系,赵宪章着重分析了语图互仿的顺势和逆势,以及语
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在中国古代诗画关系史上,语言和图像相互模仿的效
果是不同的:图像模仿语言是“顺势”,语言模仿图像是“逆势”。语言和
图像这两种符号在功能上有“实指”和“虚指”之别,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关
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因而能够自由而精准地意指外部世界,而图像作
为意指符号所遵循的是相似性原则。因此,图像只是一种“虚指”符号,当
语言与图像共处一个文本时,便产生了语言对图像的驱逐。例如,比利时画
家玛格利特的《形象的背叛》,由于烟斗下面有一行文字“这不是一只烟
斗”,便让观众对逼真的画面产生了怀疑。另一个例子是朱元璋的画像,虽
然这幅画与以往朱元璋的画像都不一样,但由于其上方标有“明太祖真像”
字样,观众也就信以为真了。

赵宪章认为,从文学和图像的互仿关系史来看,当前对“文学图像化”
的担忧和焦虑,大多属于情绪性的过度反应,缺乏学理依据。在语言艺术大
举进军影像世界的今天,后者不过充当了文学的工具,恰如古之“文以载
道”,今则“图以载文”,不会导致文学原著的任何改变。因此,与其说现
代影像技术将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是在借助新媒体自我放逐。

                                        (文/周国良  /陈玲)

 
   
粤 ICP 备 05008883 号 @ 2011 汕头大学 |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 | 邮编:515063 技术支持:汕头大学天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