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至10月3日,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和滑铁卢孔子学院共同举办的“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自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召开。来自社会科学界、民族宗教学界、语言文化学界的加拿大和中国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书写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热切而诚恳的交流与探讨。
这是滑铁卢孔子学院成立以来所举办的第十次国际研讨会。据总策划、滑铁卢孔子学院院长李彦介绍,多元文化主义思潮是由加拿大率先以国策正式制定实施的,并被许多国家褒奖追随,曾视为实现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相处交流的优良模式。然而,在社会转型日益复杂,信息流通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多元文化思潮也越来越面临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看似正裂变为全球分化的今天,多元文化主义好像再也不是政治正确的语料库里最为顺手的话语武器了。而在这样一个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交互往的方式?各文化又如何在多元纷呈的现实图景中秉承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
瑞纳森学院校长、宗教与历史专家Wendy Fletcher教授以历史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多元文化在加拿大语境下的局限。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提出了“族裔作家身份问题再议”的学术观点并论证了海外华裔作家身份结构的复杂性。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杨金才教授则将视角聚焦当代中国,探讨中国应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从而在实践中为自己的文化自信找到充分的依据。瑞纳森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Julia Williams以一则教案在不同年代不同受教对象的不同反应,揭示语言与文化教学中的动态定义及视角的转换。文化语言研究系的Daniel Bratton教授以他近二十年在远东工作生活的经历论证了强调谱系与出身的多元文化主义与展现身份流变性的世界主义的分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张德明教授认为,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的迷思,也不是歇斯底里的虔诚,而应该在与异质文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确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国华以刘海粟的“模特儿事件”与郁达夫“沉沦”为例,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异同;王嘉军副教授重点讲述德里达对“好客理论”的解构。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汕头大学庄园副研究员分别分析典型作家的典型作品,论证华人作家作品的时代嬗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大先研究员关注的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在当下现实语境所需要的辨证互动;意娜副研究员则介绍《诗镜》在梵、藏、汉多元语系翻译过程中的文本重构。
李彦教授在会场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滑铁卢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