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华文文学》入选CSSCI来?..  
《华文文学》稿约(2018)  
  最新动态  
第二届中国文化(澳门)论..  
2019年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  
《华文文学》2019年第3期?..  
《华文文学》2019年第1期?..  
《华文文学》2018年第6期?..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  
  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HyperLink - HyperLink  
2019华文文学高端论坛总结发言
来源:   作者:13ymli1   浏览数:8521   更新时间: 2019/12/10 0:00:00
 



各位,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会议。刚才刘俊教授跟我说出了同样的感受,就是通过这个会我们可以看到,华文文学会议的学术质量之高,与其他临近学科(的会议)相比起来,是相当瞩目的。我们这个会议,是在汕头大学党委和学校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在(汕头大学)文学院的直接指导和学报的直接组织下,才让我们成功举办了这样的一个会议。刘文华(副)校长、毛思慧院长、柏友进主任也参加了我们的这个会议。尤其,我非常感动的是,毛院长这么忙,但是他跟我一样自始至终在听大家的发言,好像我离场的时间还比他多了几分钟。还有非常感谢陈贤茂先生,陈贤茂先生是华文文学这个学科,不仅是汕头大学的,而且也是全国范围的、世界范围的华文文学学科的主要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学者。另外,古远清老师、江少川老师、黄维樑先生、卢新华先生、黎湘萍先生等这些本身在这一领域的学者和作家们参与到这个会议里面来,使得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具有非常高的水准。

那么我现在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这次的会议。

第一,这次会议在华文文学的学术研究视野上面有了一种新的开拓的趋向。这种开拓,包括论题的纵向的开拓,也包括覆盖面的横向的开拓。我认为非常有意思。华文文学学术纵向视野的开拓,比方说许文荣先生、刘俊、陈庆妃(的发言),他们注意到政治话语在华文文学写作和研究里面产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文现象。马共的书写,冷战的书写,尤其是刘俊,他把红色经典创作跟冷战的国际背景结合起来,从政治的角度切入以后,他就提供了一种学术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另外,计壁瑞的论文里面恢复了我们已经丢了很久的一种学术思考,那就是从创作作品当中的人物(来进行)研究。这个人物研究现在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当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里面的人物研究很少了,只是注意到现象研究、作家研究、创作心理研究、流派研究等等,离具体的作品分析,特别是这种作品当中的人物的分析,比如说王兆文先生当年研究凤姐的这种人物研究,本来是我们的传统,但是这几年离我们比较远了。我觉得计璧瑞唤起了我们对这种学术传统的记忆。这个会议里面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命题,比方说江少川先生从日华文学当中提出的夹缝人的这种现象,这里面可开拓的余地很大。再比方说白杨老师的疾病叙事、卢新华先生的关于(文学)渐冻症的分析、张艳艳的动物叙述和严歌苓的生命伦理的讨论,这些都有它进行专题开拓的意义。

关于研究视野的横向的开拓。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关于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的写作——蒲若茜向我们贡献了一连串陌生的名字,(告诉我们)不仅只有哈金、汤婷婷之类(的美国华裔作家),还有许多陌生的名字,这些名字说明华人世界在国外、在其他地方,其文化结构和文化传播方面正在起着某种变化,需要我们去关注。还有关于台湾作家李曼瑰的戏剧创作,关于澳门文学的文献整理的研究,关于美国北美华文文学和《新大陆》诗刊的关系,包括德国华文作家罗令源的文学创作等等,特别是提出对于网络同人文文学的关注,还有对于华文世界的科幻文学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具有研究视野的开拓的价值,而且都有不菲的成就。

在大家的研究当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对文化多元主义展开了阐述。朱立立明确提出台湾文学创作的文化多元主义,王勇从中国新文化的角度来看华文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多元文化的问题。卢新华提出的文化渐冻症,被黎湘萍先生认为是一个非常震撼的命题。还有海外女性文学的这个话题,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容纳的文化多元性是最活跃、是可能性最高的。因为在(女性主义的)这个意义上,所有的文化都可能进入女性主义的话语体系。还有曾小月从道家的诗学和美学切入叶维廉的文学创作,彭志恒从对儒家思想的否定的角度也切入了华文文学的问题,张丽凤也从莫言的世界新视野来切入到我们文化的复杂性之中。非常有意思的是,前天上午我来之前,澳门大学开了一个思想家论坛,请了一些思想家前去参加,他们从哲学、历史、国际关系等各个角度也谈到了许多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和谐的命题,我在总结的时候也是有感而发,现在把它们引用到这里向大家求教。文化多元,文化和谐,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非常激动人心的社会状态、政治状态和文化状态,但是很难。为什么很难,我敢对那些研究国际关系的、研究国际政治的朋友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现有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现有的国家体制,主要是以民主国家来建立的,而这个国家的体系,是文化多元的一种体系。这种国家体制建立的这种状态,这样一种自然的民主的状态,跟国家的体系追求的文化多元,它本质上是矛盾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解释了为什么像美国这样本来最有可能走向文化多元的国家,却恰恰因为特朗普这样的人,把本来具有的民主国家的体制特色在强化,然后消解了他的先辈们为此奋斗了多少年的一种文化多元的局面。所以现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确实是有点困难。

那么在讨论之中,还提及了新闻学和和汉语文学的话题。黄维樑先生说的“颜色革命”当然是开玩笑的,我们没有丝毫的革命,甚至也没有像沈庆利所说的那样用一个“替代”的概念来表示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我们刚刚讲了文化多元,不是“替代”,不用“替代”,这仅仅是一个切入的视角。我觉得汉语文学或者汉语新闻学仅仅是为了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放在一起来讨论。因为我们具有统一的文化背景,统一的语言,统一的传统,这些方面实际上都是不能分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家都互不影响,不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还是海外华文文学,都可以开展自己的领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呈现出用汉语文学来指称或者来概括出一种必要性,比如说林祁和江少川先生都谈到了日本华文文学一个非常独特的方面,就是虽然作家改了日本名字,归还了日本国籍,但他们在进行汉语写作,用林祁的话说叫“汉语的坚守”。那么在这个意义来说,可能你把它称作为海外创作有些勉强,但是他属于汉语创作,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他非常合法和非常自信的位置。据此来说,梁笑梅提出的“共同相处”的题目,也就是他原来的题目比现在的题目好一点。那就是汉语新诗是这样横跨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新诗,他们一起综合的相处。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是研究余光中的,他的意思是乡愁的指向到最后是指向余光中的乡愁。再比方说曹亚明研究的秦牧的华侨写作,其实也是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中国当代作家来写华侨,这里面如果用汉语写作来替换以后,实际上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其实华侨写作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

汉语诗的引进让我们有可能在统一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话语里面来思考统一的问题,不再去强调和区分彼此。在这个意义上,大勇的文章,黎湘萍评议得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强调旅美作家刘再复有点不太合适,刘再复就是在利用汉语写作,不必强调他在什么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向大家提出,用“流亡文学”来形容刘再复和高行健,我觉得不是太妥当。只要我们强调汉语,强调华文,就不存在流亡。流亡是一个政治的定义,文化、文学是没有流亡的,它无处流亡。甚至于,你看见他们的这种理解,其实他们以能够在海外写作感到深深的荣幸,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流亡这个词所显示的那么悲情、那么严重。台湾的一些学者他们主张把exile用离散来翻译,我觉得可以,但是也不对,离散好像是离开了中心,他们又主张边缘就是中心,所以这个离散也不对。这方面还需要探讨。只要使用华文、只要使用汉语,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任何地方,他们做出的贡献,都是他们作为文化英雄所做出的的贡献。

话说到文化英雄这个词,大家似乎都赞同,尤其是黄维樑更应该赞同,因为这个话我是从他的书里抄来的,他有一本书叫《文化英雄拜会记》。但是我不知道我所理解的文化英雄跟你们理解的是不是一样。英雄总是有缺点,英雄也不是完人,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是英雄。正是因为有这些文化英雄的贡献,所以我们才可以谈到汉语的、文学的文化自信。这就是黎湘萍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意思。我觉得黎湘萍的意思跟我的意思完全吻合,就是获得诺贝尔奖也好,获得世界性的承认也好,它是一种肯定的方式,你大可以认为它不是一种很可靠的价值判断,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种肯定使得我们的汉语文学走向了世界,为很多世界上陌生的角落的人们所关注。否则他们没有理由关注我们。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的话题自然而然就会联系到这个方面。黎湘萍从辜鸿铭这个个案流入到文化自信的判断在世界文化背景下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这个理解非常有意思。在宾城有一个角落是辜鸿铭家族的墓园,辜鸿铭的衣冠冢也在那个墓园的旁边。这个坟墓就跟南洋的许多华人的坟墓一样,他的墓的走向是向着北方。我是2002年去的,我还记得我在辜氏墓园里面捡了一个瓦片,这个瓦片我至今还藏着,也表示我对文化先辈的一种尊重。古远清提出的一个点非常有意思,就是我们的学者还应该有一种学术自信,特别是写史的自信,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一些地方的朋友,他们的自信是非理性的,他们就觉得你们大陆人干嘛来写我们的史,你首先得看看人家写得怎么样,这个问题不光在台湾,不光在香港,在澳门我也经常听到,说大陆的某个学者又写了澳门文学的史。这是一种自信但是是一种非理性的自信,对于这样的一种学术现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自信来对待。学术是天下人之公尺,华文文学的学术是华文文学研究者的公尺,不管你在哪里,你有足够的资料,你有足够的理念和阐释能力,你都可以进入到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写作上去。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像肖成研究的关于丝路与三国演义在南洋的传播和写作、周晓平的关于东南亚华侨报业等等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是我对这两天的会议做出的这样的一种观察,这种观察是个人化的,里面包含着我的一些思考,在这里我还要说最后的一句话,华文文学杂志,感谢汕头大学,感谢汕头大学文学院,也感谢在座的各位老朋友和新老学者多年的支持,华文文学之所以能够办出水平,与大家的支持分不开。当然,我在这里,也作为个人,感谢庄园,感谢洁玲,感谢她们的辛苦劳动,非常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谢谢!

 


发言人:朱寿桐

以上文字整理人:陈慈洁(汕头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附录一:

华文文学2019高端论坛

会议议程

主办单位:汕头大学文学院 学报编辑部

会议时间:2019年10月25日-27日

会议地点:汕头市帝豪酒店(汕头市金砂东路188号)

会议议程

10月25日

9:00-21:00  报到地点:酒店大堂

10月26日

7:00-8:50    早餐地点:一楼马可波罗餐厅

9:00-9:20    开幕式地点:四楼会佳阁 

主持人:

柏友进(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领导致辞:

1、刘文华(汕头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2、毛思慧(汕大文学院院长、教授)

9:20-9:30   大合影 会场

9:30-10:50

第一场(总第一场) 主题演讲 

主持人:庄园 

发言人:

1、朱寿桐《汉语新文学建设与汉语文化自信》 

2、黎湘萍《重谈辜鸿铭》 

3、计璧瑞《杜南远心中的风景》

 4、黄维樑《汉语新文学、诺贝尔奖、汉语文化自信》

10:50-11:00   茶歇10分钟

11:00-11:55   第二场(总第二场) 研究报告 

主持人:王勇  评议人:刘俊 

发言人:

1、陆卓宁《近年大陆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范式观察》 

2、江少川《遮蔽后的追寻 ——日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走势》 

3、蒲若茜《华裔美国诗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4、梁燕丽《李曼瑰剧作中的女性主体建构》

12:00-13:00  午餐地点:B1乡村食街

14:00-15:20 第一场(总第三场) 主题演讲 

主持人:陆卓宁 

发言人:

1、卢新华《华文文学与文化渐冻症》 

2、许文荣《马共书写:文学与历史的摔跤》 

3、林祁 《日本华文文学的“间性”研究》 

4、刘俊 《“冷战”的文学表现及中国形态》

15:20-16:15  第二场(总第四场) 研究报告 

主持人:江少川   评议人:黄维樑 

发言人:

1、沈庆利《必也正名乎?——评析华文(语)文学几个概念的论争》 

2、白杨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疾病叙事》 

3、张艳艳《严歌苓的动物叙述与生命伦理》 

4、陈庆妃《走出后殖民 ——论黄碧云小说的非虚构转向》

16:10-16:20   茶歇 会场

16:20-17:25 第三场(总第五场) 研究报告 

主持人:白杨   评议人:林祁 

发言人:

1、肖成 《“海丝”路上闪耀的中国古典文学之灿烂星光》 

2、朱立立《台湾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略论》 

3、韩振华《身份:中心与边缘,及其悖谬式逞思 ——东方不败网络同人文探究》

4、曾小月《道家美学的海外重释 ——以叶维廉诗学为例子》 

5、杨清泉《澳门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17:25-18:20 第四场(总第六场) 研究报告  

主持人:肖成   评议人:计璧瑞 

发言人:

1、程国君《<新大陆>诗刊与北美华文诗歌创作》 

2、周晓平《东南亚华人华侨报业及其文化(文学)传播研究(1900—1949)——以客家华侨报刊为个案重点分析》 

3、曹亚明《论秦牧创作中的侨民形象与离散叙事》 

4、赵娟《旅德华裔作家罗令源的文学写作及其跨文化接受》

18:30-19:30 晚宴 地点:三楼麒麟厅

10月27日

7:00-8:50  早餐  地点:一楼马可波罗餐厅

9:00-10:20 第一场(总第七场) 主题演讲  

主持人:卢新华 

发言人:

1、古远清《作为香港诗人的余光中》 

2、王勇 《中西双重文化语境下的华文文学研究》 

3、梁笑梅《汉语新诗乡愁母题的现代性与中国性》

 4、彭志恒《五四以来的文学体验与海华文学》

10:20-11:15 第二场(总第八场) 研究报告  

主持人:朱立立   评议人:黎湘萍 

发言人:

1、古大勇《旅美作家刘再复的“悟语体”散文创作》 

2、颜敏《区域互动视野下的文类创新:华文科幻小说的三种 儿童想象及其意义》 

3、张丽凤《莫言与世界对话的“名”与“实”》 

4、庄园 《诺奖作家论汉语及中国文化》

11:15-11:25 茶歇 会场

11:25-11:45 会议总结 朱寿桐

11:45-11:55 会议闭幕式 毛思慧

12:00-13:00 午餐 地点:B1乡村食街

下午 离会 请于13:00前办好退房手续


开幕式

发言人:刘文华

简介:汕头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发言人:毛思慧

简介: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主持人:柏友进

简介: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发言人:朱寿桐

简介: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汉语新文学建设与汉语文化自信》

发言摘要:1、汉语新文学的学术建设到学科建设再到文化建设

2、汉语文学面对其他语种文学的文化自信。厚重而独特的传统,国族与世界性的经验,健全而深到的语言表述,是汉语文学与文化的优势。

电子邮箱:stzhu@umac.mo

通讯地址:澳门大学中文系


发言人:黎湘萍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重谈辜鸿铭》

发言摘要:辜鸿铭(1857-1928)一向被看做是保守主义者,关于他的研究已有很多积累,硕果甚丰。不过,是否还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讨论辜鸿铭呢?譬如向来被人忽略的作为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的这个身份,是否是开启辜鸿铭生命之旅的重要的钥匙?我今年八月中旬参加了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团组织的采风活动,有机会亲履槟城,逗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而言,却似乎很长了,因为我很久以前就曾阅读过辜鸿铭,这一次特别注意到他的出生并成长于槟城的经历,使得他的幽魂一直在如影随形般在我的身边游荡,也让我得以重新进入他的世界。

电子邮箱:lixp58@sina.com

通讯地址: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发言人:计璧瑞

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杜南远心中的“风景”》

发言摘要:杜南远为台湾小说家龙瑛宗笔下的独特人物,先后出现在《白色山脉》《龙舌兰与月》《崖上的男人》《海边的旅馆》《夜流》《断云》《劲风与野草》《神兵队》《曼谷街头》《下酒的月光》《杜拜空港》《渡边绫子》等文本中。伴随这一人物展开的小说叙述构成了富有诗意和幻想的小说世界,其中的重要因素“风景”,既包括自然景色,也蕴含风物、场景和内心,即一种作为文学认识意义上的“装置”。在此定义下,本文尝试借助“风景论述”讨论以杜南远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中“风景”书写的意义。

电子邮箱:jibirui@pk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中文系


发言人:黄维樑

简介: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汉语新文学·诺贝尔奖·汉语文化自信》

发言摘要:汉语新文学的成就如何,高低褒贬往往“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贬抑的,曾有人说,我们当代的文学当然比不上西方啦;因此,中国作家必须好好用功,苦干个十年八年,这样或有作家可得诺贝尔文学奖。言犹在耳,在2000年,后来在2012年,就先后有汉语作家获得诺奖这全球最高贵的文学奖。

电子邮箱:szwlwong@163.com


发言人:陆卓宁

简介: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发言题目:《近年大陆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范式观察》

发言摘要:近年大陆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拓展了当下女性主义话语的学术空间,为如何在跨文化的全球性的视域下审视中国现代女性及至海外华文女性的生命历程及其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提供了鲜活的话语资源,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向。我们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电子邮箱:zhuoninglu@163.com

通讯地址: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江少川

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昌首义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遮蔽后的追寻——日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走势》

发言摘要:就中国国内而言,对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关注与评介,比较集中在北美,其次是欧洲与澳洲,而对只有一水之隔的日华文学的研究却很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日华作家在海外的日本,由于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之特殊,身份更为“另类”,扮演着“夹缝人”的尴尬角色。他们的创作也颇有遭冷落之感,但似乎被遮蔽的日华文学却是佳作迭出,不乏名家,成就可观。日华小说家以现代人地球村视野观照中日社会现实,以艺术家的勇气与情怀,超越中日“现实关系”,坚守现实主义精神,聚焦于普通人的生存百态,发掘人性,展现人物的灵魂,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坚持现实主义特质的同时,作家们不断进行艺术拓展。如在小说中融入悬疑元素,神秘色彩与忏悔意识,以及对人物生存哲学的叩问,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等。本文以陈永和、亦夫、哈南与山里子等作家为例,就日华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走势进行了梳理与与评析。

电子邮箱:jiangsc2011@163.com

通讯地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武昌首义学院


发言人:蒲若茜

简介: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华裔美国诗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言摘要:华裔美国诗歌的发生发展,及其社会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与过去160年来华裔美国人的个人经历和集体经历紧密相连。检视1988至2018三十年来华裔美国诗歌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身份研究、文学审美研究和哲学研究。从身份研究到文学审美研究,华裔美国诗歌的批评话语一直没有脱离华裔美国文学的总体批评框架,尚未形成自己的批评范式。就这点而言,近年来基于哲学视角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开辟了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对华裔美国诗歌及其他文类的研究大有裨益。虽然本论文将华裔美国诗歌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但其批评实践更加复杂,三者绝不可能泾渭分明。因此,未来的研究者应该运用宏阔的跨学科视角,更加深入、综合地研究华裔美国诗歌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哲学价值。

电子邮箱:tprq@jnu.edu.cn

通讯地址: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言人:梁燕丽

简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李曼瑰剧作中的女性主体建构》

发言摘要:作为中国早期的女性主义者,戏剧家李曼瑰的历史剧《楚汉风云》《汉宫春秋》创造了女君子虞姬和女知音阴丽华;现代剧《天问》(《女画家》)《冤家路窄》《戏中戏》《尽瘁留芳》等,更直接以女画家、女律师、女校长、女科学家、女西医和女权会长等为主角。1940年秋天,李曼瑰从美国学成回到中国,受聘于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书;其后参加妇女指导委员会,编辑妇女书刊,撰写的相关论文如《妇女的人格与人生观》《创造妇女的新史实》《婚姻的道德观》等,“三年间写了不少有关妇女的论文,其中一篇较长、阐述较详的《创造妇女的史实》,主张妇女要努力创作,成为专才,贡献成绩,增加人类文化保藏,更用培养人格,完成中国女子的最高德行。”以此为旨归,李曼瑰创作了三部以现代女性典型为中心的话剧:《冤家路窄》《戏中戏》《天问》。

电子邮箱:yanliliang891@163.com

通讯地址:复旦大学中文系


发言人:卢新华

简介:华文文学作家,旅居美国

发言题目:《华文文学与文化渐冻症》

电子邮箱:terrylu1224@163.com


发言人:许文荣

简介:江苏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发言题目:《马共书写: 文学与历史的摔跤》

发言摘要:1989年马共放下武装斗争与政府签署和平条约,从此马共的禁忌获得解除,也让马共斗争的历史走入了文学的场域。马共作为一个真实的政治斗争史,以各种形态进入了文学的表述,当中有老、中、青的作家参与其盛。归纳起来,至少具有三种倾向:一是回忆录型的书写,即前马共分子或支持者追忆在丛林里或丛林外所亲历的铿锵岁月;二是反思型的书写,即对马共斗争进行政治与文化的反思;三则是虚构型/想象型的书写,以马共题材作为个人美学建构的资本,凭个人想象、喜好或臆断的书写。

电子邮箱:yunyhhan@yahoo.com


发言人:林祁

简介:厦门大学教授

发言题目:《日本华文文学的“间性”研究》

发言摘要:世界华文文学作家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热学”,而其中位于“日边”的日本华文研究却仍然陷落“冷遇”,本论文直接挑战冷境,以期引起关注。由于不同于“移民”西方的华文特点,日本新华侨华人痛苦而永远新鲜的日本体验,从“抗日”“哈日”到“知日”的东瀛叙事,具有独特的异质审美价值。笔者将日本新华侨华人定位于“之间”:在中日两国之间,在两种语言之间,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在昼夜之间,在男女之间……而将其文学亦定位于独具“风骨”与“物哀”之间的美学风格。“之间”是一种不安定的变化状态,在“之间”碰撞与焦虑。但“之间”促使思与诗成长,并成就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与发展。它不仅是日本华文文学在海外的拓展,而且是中国文学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长”。

电子邮箱:1764434804@qq.com


发言人:刘俊

简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冷战”的文学表现及中国形态》

发言摘要:“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对战后中国文学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冷战”意识/视角却隐而不彰,众多的现当代文学史著述,也缺乏“冷战”维度的观照。这个现象很值得深思。现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白桦的两篇小说为例,对“冷战”格局下中国文学与“冷战”关系的特有形态,进行阐释,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电子邮箱:liujun2002@n ju.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沈庆利

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必也正名乎?——评析华文(语)文学几个概念的论争》

发言摘要:作为新兴学科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既有跨地域、跨文化、跨族群、跨民族、跨国家的流动性、新锐性及“全球性”特征,又因夹杂着与身份认同相关的复杂纠结以及与“本土”的疏离而导致的某种程度的边缘化倾向。尤其在中国内地,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强势学科的“遮蔽”,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界对“边缘”地位的摆脱诉求和由此产生的焦虑感则更为强烈。几乎从这一研究领域自中国改革开放后重新被“发现”之初,围绕着本学科如何命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从最初的“台港文学研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形成,乃至近年来“华语语系文学”的“震撼登场”和对海峡两岸学界造成的“冲击波”,“汉语新文学”的“异军突起”等等,争论的焦点始终未曾脱离学科自身的定位问题,而其背后则是围绕文化心理归属的种种复杂纠葛。

电子邮箱:shenqingli@sina.com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发言人:白杨

简介: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疾病叙事》

发言摘要:北美新移民文学中包含着大量与疾病有关的叙事,其中既包括对身体疾病的描写,也包括对由创伤导致的心理疾病的书写。这类作品生动真实地呈现了新移民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生活遭遇与情感体验,他们面对因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而产生的种种不适感,以及为了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做出的努力。同时,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疾病书写也常被作家们作为反思时代、回望故国的一种方式,其文化内涵较为复杂。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移民所要面对的这些问题事实上也是世界性问题,因此,新移民文学中的疾病叙事对于我们了解跨文化迁徙和移民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邮箱:baiyang6867@sina.com

通讯地址:吉林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张艳艳

简介: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严歌苓的动物叙述与生命伦理》

发言摘要:动物叙述是严歌苓文本世界隐约贯注又较少被人讨论的主题。《士兵与狗》的颗韧、《黑影》中的穗子与猫黑影、《青柠檬色的鸟》中的香豆与八哥杰米,诸上都是严歌苓着力于动物叙述的短篇佳作。而不以人与动物关系书写为要务的作品如《第九个寡妇》与《陆犯焉识》亦不时有动物与自然的身影,当然若论动物书写着墨之重、意蕴之深则非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莫属。

电子邮箱:yyzhang@stu.edu.cn

通讯地址:汕头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陈庆妃

简介: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走出后殖民——论黄碧云小说的非虚构转向》

发言摘要:后殖民写作曾经是香港中生代作家黄碧云惯常使用的创作视角,她以“为了温柔的暴烈”的抗议姿态为受双重宰制的殖民地香港女性发声。经过7年的沉潜,复出香港文坛步入理智之年的黄碧云出现明显的非虚构转向,以跟踪采访、实地调查、资料档案为基础,以介入性的写作姿态关注香港无声的底层,以及日益尖锐化的青年问题,创作长篇非虚构小说《烈佬传》与《卢麒之死》。借由非虚构文学的社会承担以及对香港本土价值的重新思考,黄碧云走出了后殖民写作,实践其“有重量的自由”之文学信仰。然而,由于文学纯粹性以及风格化的追求,黄碧云非虚构写作的介入意识及其小说的公共性也是有限度的。

电子邮箱:cqf@hqu.edu.cn

通讯地址:华侨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萧成

简介: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海丝”路上闪耀的中国古典文学之灿烂星光》

发言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重新崛起,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带一路”全新战略构想,强调利用古老的联系,发展新的中外关系,创造中国与周边邻国共建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的新局面。这是伟大“中国梦”的合理延伸。由此,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深入拓展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议题,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东南亚、积极建设与经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关系,这正是“一带一路”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它既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又将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开辟了更加顺畅的通道。

电子邮箱:xiaocheng6691@163.com

通讯地址: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发言人:朱立立

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台湾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略论》

电子邮箱:bluestar1@126.com

通讯地址:福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韩振华

简介: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身份:中心与边缘,及其悖谬式逞思——东方不败网络同人文探究》

发言摘要: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本来对东方不败着墨不多。在金庸研究专家陈墨、严家炎、孔庆东、杨兴安等人的研究论著中,东方不败也没有得到多少讨论。东方不败受到较多关注,是1992年程小东导演的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上映之后的事。金庸原著中的东方不败,是不择手段追逐权力的一个符号式人物形象,然而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对其进行了丰富、充实和再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显露,东方不败的自信与自负、自怜与自艾,连同他悖谬纠结的情欲世界,都展现出来。在从边缘(原著)到中心(电影)的变迁中,东方不败这一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复杂,充满了奇情色彩。特别是,饰演者林青霞将东方不败的两面性(性别亦男亦女,扮相时而妩媚时而阳刚,性格时而温柔时而霸气,情欲的迷离与决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电影的成功在网络上引发了对于东方不败人物形象的持续关注,电影评论界也有学者著文讨论东方不败的性别错位。与之同时,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东方不败为主角的同人文,对东方不败进行了千姿百态的演绎。尽管在这些同人文中,东方不败由原著中的边缘人物,一跃而成为主角和中心人物,但是,或许由于这些同人文往往属于耽美文学这一亚文化和边缘文学范畴,而且似乎命中注定只能隐没于网络文学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会得到纸媒出版商的注目,所以它们仍然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无法登大雅之堂。笔者将“东方不败同人文”这一范畴作为考察对象,并非视其为文学创作主流而妄自抬高其文学价值或文学地位,而只是视其为同人文亚文学和耽美亚文化之一种,藉以考察“新媒介背景下的文艺生态”这一有限话题而已。

电子邮箱:hanzhen3280@163.com


发言人:曾小月

简介: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道家美学的海外重释——以叶维廉诗学为例子》

发言摘要: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是在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中体现出来的。叶维廉接受了西方现象学的影响,从观物方式和语言策略两个维度对道家美学重新进行阐释,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将文化信仰和身份认同重新落实到以道家美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层面。叶维廉身居海外,藉由西方现象学的启示,重新阐释和发扬了道家美学这两方面的品质,由此获得了道家美学在现代化的语境当中与西方美学进行平等对话的契机。

电子邮箱:xyzeng1@stu.edu.cn

通讯地址:汕头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杨清泉

简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澳门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发言摘要:澳门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肇始于 1960 年代,曹思健、方宽烈二位对于旧体澳门诗词及文史资料的收集,用力甚勤。曹氏《澳门诗钞》(大部分内容迄今尚未公开)将明清以降有关政治、风土等内容的诗歌编为一辑,并逐一笺释。方氏《澳门当代诗词纪事》(1996)搜集的时间跨度自辛亥革命至 1990 年代。1973 年韩国人李德超的《中国文学在澳门之发展概况》(香港珠海书院),是首篇以澳门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提出潜在的“澳门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并对之进行了分类。经历一段沉寂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在 1980 年代再度起步,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 1984 年由澳门日报社主办的“港澳作家座谈会”,韩牧会上首度呼吁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

电子邮箱:22123579@qq.com

通讯地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发言人:程国君

简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新大陆>诗刊与北美华文诗歌创作》

发言摘要:文学生活是以期刊为中心的。与《一行》等北美华文诗刊相比,洛杉矶《新大陆》诗刊在开拓北美华文诗歌发展中居功甚伟。作为一个同仁期刊——北美洲唯一一个定期出版、创刊29年的华文现代诗期刊,《新大陆》开辟了华文诗歌的新疆域,以独特的文学生产场域的建构推进了北美华文诗歌的发展,又把台湾1960年代以来的现代诗艺术普及到了北美华文诗歌创作领域。同时,《新大陆》诗刊的华文诗人们,以其全球性主题的表现,促进了全球诗学内涵的丰富,艺术上也颇具创新性。

电子邮箱:chguojun@snnu.edu.cn

通讯地址:陕西师范大学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发言人:周晓平

简介:广东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东南亚华人华侨报业及其文化(文学)传播研究(1900-1949)——以客家华侨报刊为个案重点分析》

发言摘要:中国人移民海外,究竟何时开始,不同的历史资料有不同的记载。大致宋代的时候,开始出现。中国华侨经历了辛酸的“过蕃”—艰苦的创业—快乐幸福的家园生活三个阶段。如今中国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真可谓,凡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有华人。尤其,在东南亚居住着大部分的中国华侨。海外华人华侨,不仅追宗穆远、爱国爱乡,并且大多数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他们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协助居住地国家建设。在文化上不断融合,在风俗习惯方面彼此渗透。互相通婚,生活一致。一旦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或者沦为殖民地奴役之时,华侨与当地人民一起斗争。例如上个世纪菲律宾人民的革命战争和两个世纪之交的抗美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有许多华人华侨积极参加。

电子邮箱:Zhxp-88@163.com

通讯地址:广东嘉应学院文学院


发言人:曹亚明

简介: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论秦牧创作中的侨民形象与离散叙事》

发言摘要:秦牧少年时代曾侨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十年,后来又回到故乡澄海读书,非常熟悉侨民和侨眷的生活,也非常关注这一题材。在秦牧一生的创作中,华侨题材的散文和小说多达40多万字,占了相当的比重。198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秦牧华侨题材作品选》,收录了《在遥远的海岸上》《中国人的足迹》《中国的吉普赛》等散文,还有中短篇小说《回国》《珍茜儿姑娘》《黄金海岸》,长篇小说《愤怒的海》等作品。

   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很少提到秦牧这部分的创作成就,更是鲜有人对他这一类型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在秦牧的笔下,塑造了一大批真实生动的侨民形象,贯穿于他这一题材散文、小说中的离散叙事尤其值得我们去关注。重读这一系列的作品,显然比读那些以知识性和哲理性著称的散文更能触人心弦,感受到作者对华侨生活的关注与同情。在他的笔下,重现的是华侨、归侨、侨眷个体生命的创伤记忆,仿佛揭开一个民族在原乡和他乡之间的离散历史。

电子邮箱:caoyaming@163.com

通讯地址: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发言人:赵娟

简介: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旅德华裔作家罗令源的文学写作及其跨文化接受》

发言摘要:笔者在多年前曾对旅德华裔作家罗令源女士进行过访谈(《间际的文学与文化》),并撰文《庸常的恶,无望的救赎》(皆刊发于《华文文学》2011年第6期),讨论罗令源德语短篇小说集《你给我从五楼滚下去!》,分析了该作品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以及文学接受上的特点,认为这些特点同作家跨文化生存的视角和境遇息息相关:作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德国生活,在“文化间际”的缝隙中,反思中国人和文化的各种现实,她以德语为媒介,以短篇小说为文学形式,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向德语世界的读者传达自己的中国思考。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结合从“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角度讨论罗令源作品的三篇新出德语评论(学位论文),进一步呈现和延伸讨论“罗令源作品在德语世界的接受”这一议题。

电子邮箱:zhaojuan@aliyun.com

通讯地址: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


发言人:古远清

简介: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研院研究员

发言题目:《作为香港诗人的余光中》

发言摘要:余光中在香港整整住了十年,这是余光中一生中最安定最舒畅的时期。这十年的文学生涯,在他的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他创作上的成就,流沙河作过系统的论述,本文只就余光中在香港期间的影响以及“余派”诗人等问题的争论做出述评。

电子邮箱:guyq2004@126.com

通讯地址: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研院


发言人:王勇

简介: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中西双重文化语境下的华文文学研究》

电子邮箱:wangy5199@163.com

通讯地址: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发言人:梁笑梅

简介: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院研究员

发言题目:《汉语新诗乡愁母题的现代性与中国性》

发言摘要:乡愁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乡愁,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母题,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又是普罗大众的日常情怀。乡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不但频繁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而且也广泛地呈现在从媒体到地方文化重建的表意实践之中,时间无形,唯有藉由空间标记,“记得住乡愁”是当下一个诗化了的政治目标。但现代乡愁已经不同于曾经的古典乡愁,百年新诗的“乡愁”叙述丰富了现代历史的叙事策略,使历史成为审美的历史,也使消费怀旧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愁”的弹性使诗学研究不再拘囿于以诗歌为中心的单向度研究,而是拓展为对历史、对社会的审美之维,把百年新诗的中国式乡愁母题研究引入广泛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开放世界。

电子邮箱:386941652@qq.com

通讯地址: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院


发言人:彭志恒

简介: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言题目:《五四以来的文学体验与海华文学》

发言摘要:对于汉语文学研究来说,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无疑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大面积出现。这是因为,这种文学现象具有如下两种意义,一种是,这种叙事包含了异质文化生活经验,另一种意义是,这种文本的作者心灵生活里含有对儒家化的诠释学世界的反叛倾向。这两种意义都可以为关怀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提供丰富的立论空间。就前一种意义而言,理论的思维可以观察异质文化生活事件会对儒家思想的解释学惯性造成哪些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大约都可以带来哪些类型的主体思维活动的解释学变形。这对于梳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路径非常有帮助。

电子邮箱:zhpeng@stu.edu.cn

通讯地址:汕头大学文学院


发言人:古大勇

简介: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旅美作家刘再复的“悟语体”散文创作》

发言摘要:“悟语体”散文是刘再复赴海外后独树一帜的文体创造。“悟语体”散文在内容和主题上表现多样化,其中有对存在的追问、自我的叩思、死亡的认知、文化的感悟、哲学的思考、情感的体验、人性的观察、人生的描画、历史的反思、社会的剖析、经典的解读,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而所“悟”之内容往往贴近作家独特生命体验和主体知识结构,或明心见性,切入灵魂,如佛陀拈花,会心一笑;或言近旨远,读来令人思索万千,回味无穷;或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读来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领悟。总之,所“悟”之内容莫不以独特的感悟而给读者带来情感的震撼或思想的启迪。

电子邮箱:764472045@qq.com

通讯地址:泉州师范学院


发言人:颜敏

简介: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区域互动视野下的文类创新:华文科幻小说的三种儿童想象及其意义》

发言摘要:从倪匡、张系国和刘慈欣三位科幻作家笔下儿童形象的特征、叙述策略以及渊源影响的差异来看,作为所在华文区域的优秀科幻小说作家的代表,他们都善于将自身主体性与区域语境因素融合,凸显了华文科幻小说的三种发展路径,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从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可看出,科幻小说在华文世界内部的横向移植与代际影响较为复杂,比中西之间的相互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渗透更难辨别。这说明,尽管华文世界内部已存在频繁的区域互动,但短时段内,区域语境特性在文学创作中会留下深刻的烙印,特定文类仍会沿着各自区域的传统与特色继续发展,而作家主体性在创作中的位置与活力,也让区域华文文学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出现文类创新的可能性。

电子邮箱:haaaaau@163.com

通讯地址: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发言人:张丽凤

简介: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

发言题目:《莫言与世界对话的“名”与“实”》

发言摘要: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莫言的创作一开始就面临着世界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与其他同时代作家不同,面对汹涌而至的世界文学潮流,莫言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技巧借鉴,而是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寻找中西文化对话的可能。自《天堂蒜薹之歌》中借于连之名描述爱情的萌动到新作《等待摩西》中借“摩西”之名演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三十年来莫言始终自觉地探索如何在开放的世界中讲述中国大地上的人生故事。从世界性资源“名”的自觉植入,到在世界性语境中以西方“名”下讲述中国故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莫言不仅最大限度挖掘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审美功能,还在人类基本生存经验中探索了中西文化交融与对话的可能性。

电子邮箱:zhanglifeng0012@163.com

通讯地址: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发言人:庄园

简介:汕头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诺奖作家论汉语及中国文化——梳理高行健关于<灵山>的创作谈》

发言摘要:学者朱寿桐指出:高行健和莫言,他们都是在汉语新文学的语言文化平台上向世界呈现了自己的色彩斑澜,他们都是汉语新文学世界的文化英雄。2000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市的音乐厅举行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高行健从瑞典国王的手里接过诺贝尔文学奖奖金。马悦然院士在颁奖礼的发言题目为《你带着母语离开你的祖国》。他高度评价长篇小说《灵山》,认为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关于代表作《灵山》,高行健在不同的时期有过几次创作谈。本文梳理他围绕该小说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等展开的思考。

电子邮箱:yzhuang@stu.edu.cn

通讯地址:汕头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粤 ICP 备 05008883 号 @ 2011 汕头大学 |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 | 邮编:515063 技术支持:汕头大学天行科技